道教科仪 做法事规范行为的戒律

  • 时间:2个月前
  • 浏览:46次

道教科仪相称丰硕,戒律与清规是其重要的内容。戒律,约束羽士思惟言行,是防止犯罪、导善向道的警戒条文。清规,则是惩罚所犯过错、制止违法的条例。这是道教治理、维护其组织贞洁的主要手段,道教十分正视戒律与清规的建设。以为学道人必需积善、定念、修德、理身,有所禁戒而不为恶行,精进为善,积德累功,以求正果;否则,就无缘登上仙界。道教的戒律,源于我国古代的斋戒,《易经·系辞》曰“圣人以此斋戒”。所谓的“戒”,有劝戒、教戒之义;“律”,指条律、律令。戒用于防恶,律用于止罪。戒主要划定哪些是恶,禁止人去做;律主要划定犯戒后给予何种处罚,使人有所畏惧。道教的戒律系借神灵的名义以约束羽士,是羽士必需遵守的思惟与行为准则,违背了就要受到神灵的谴责、警告。

戒律是一种宗教纪律,是规范羽士道德涵养的教规。道教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创制完善戒律,制订出丰硕缜密的戒律条文,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传戒典礼。道教的戒律与传戒典礼,体现出道教的教义思惟,蕴涵着道教文化的丰硕内容。在道教看来,防非止恶,进善登仙,众行之门,戒是枢纽。学道不修斋戒,结果是徒劳山林;学道者不受戒律,则无缘成为上仙。道经谆谆告诫凡俗之人:你们置身于尘世之中六情染着,五欲陷溺,内浊乱心外昏秽境,驰逐名利,耽滞声色,只有入道持戒,才有可能获得解脱。

羽士能否严格持戒,反映出奉道之心是否虔诚,显示他宗教修持道德修养的品位。道教以为:一个凡俗之人,在发心入道,皈依道门以后,就要恪守戒律,将持戒作为规范、约束自己言行的条规,指导自己糊口、修炼的准则。在那些严厉修持的羽士心目中,宁一日持戒为道德之人而死,却不忍百岁犯戒而苟生。道门的高道大德,传派的开山宗师,大多是严厉持戒的楷模,至于一般的修炼羽士中,也不乏持戒精勤的有道之士。

早期道教已经创制出戒律,以规范道民的行为。陆修静以为学道当以戒律为先,羽士如不受《老君一百八十戒》,其身无德无行,则非合格的羽士。他提倡学道之人,应该内执戒律,外持威仪,依科避禁,遵承教令。至唐代,道教的戒律已趋于成熟,有详略不等的戒条供羽士受修。条文简略的戒律有:道民三戒,箓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明真二十四戒等。唐代出家的羽士,可以依次受三戒、五戒、八戒、十戒,以致三百大戒。所谓“三戒”、“五戒”、“八戒”和“十戒”,多以三纲五常作为其主要内容,且略同于佛教之戒律。

三戒,又称三皈戒,即依道、经、师三宝。初起心入道者,首先受三戒。五戒,又称为老君五戒,即杀戒、盗戒、淫戒、酒戒和妄言戒。道教以为老君五戒,旨在使人除五欲,修五德,持五戒,出五浊。八戒,一者不得杀生以自活;二者不得淫欲以自悦;三者不得盗他物以自供应;四者不得妄言认为能;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六者不得杂卧高泛博床;七者不得普习香油认为华饰;八者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倡伎。十戒,第一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二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三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四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五戒者,不得馋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六戒者,不得喝酒过度,食肉犯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七戒者,不得探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八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九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词,以道德为务。

道教以为,道律治己,王律治人、二者互为表里,以扶助世风真教。王惟一《道法心传》说:“行持道法,戒行为先,始终如一日可仙。”全真道的戒律是使人尽心尽性、知命知天的警戒条文。对违背戒律的羽士,则有清规予以惩罚。清规由各道观自己订立,轻者被罚跪、杖责、逐出教门,重者可以被正法。

道教戒律的主要内容,就实在质而言,不过乎扬善与止恶两个方面。道教主张以清虚务道为人之第一要事。在人与天然的关系中,也存在着伦理道德,而且长短常重要的一种道德关系。其主旨可概括为八个字: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道教戒律禁止杀害动物,以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杀生是最为不可饶恕的行为。道教反对虐待动物,保护生命,救死扶伤,使得一切生命能够终其天年,无有天伤。植物也是具有生命的灵性,人们不能乱砍滥伐,否则会遭到祸殃,就会下地狱,受铁丸之苦。《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说,不得烧野田草,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妄凿地毁山川,不得竭水泽,不得以污秽之物投井中,不得塞池井。

为了使这一套道德规范体系能够更加有力的推行和实施,道教采取了良多现实的方法,好比功过格的使用。功过格是人们把自己天天做的善事和恶事记实下来,然后根据数目的多少,看自己的积善行德的情况,以预期自己将来的回报。而且,在道教内部,对违背戒律的信徒,还有相应的惩罚措施。道教戒律通过自身的理论教化和本教的信奉者积极地引导,欲使人们学善明善,期望整个社会能够风俗淳美,道德高尚,是为惩恶。因此道教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利他行善,既是信徒寻求宗教解脱的手段,也是实施道德教化的目的。

宗教互联网服务许可证福运-053_副本.jpg

子晋祠-护身符护身吊坠护身符吊坠护身符锦囊护身福袋护身项链备案编号:鄂ICP备2024032430号    鄂公网安备42070002000060号 -护身符,护身吊坠,护身符吊坠,护身符锦囊,平安福袋,护身项链,护身符咒,福袋
护身符,护身吊坠,护身符吊坠,护身符锦囊,平安福袋,护身项链,护身符咒,福袋
护身符,护身佛,福袋,运势测算,运势预测,风水摆件,道教法事,道教符咒,符咒大全,玄学大师,护身符吊坠,护身符锦囊,平安福袋,护身项链,护身符咒,护身符,灵符,护身佛,福袋,运势测算,运势预测,风水摆件,道教法事,道教符咒,符咒大全,玄学大师,护身符吊坠,护身符锦囊,平安福袋,护身项链,护身符咒,灵符,护身符,护身佛,福袋,运势测算,运势预测,风水摆件,道教法事,道教符咒,符咒大全,玄学大师,护身符吊坠,护身符锦囊,平安福袋,护身项链,护身符咒|鄂ICP备2024032430号|Theme by Cn+网络, Soft by ZBlogPHP
助运技巧 沟通师父微信:sanqingge8点击复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