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做的法事有啥用?
- 时间:2个月前
- 浏览:64次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其思惟渊源和信奉形式是对黄老学说和传统的敬天、祭祖习俗的继续。今天我们所称的“法事道场”等于在这种信奉基础上演绎发展而成的宗教流动。
道场,又称法事,即道教宫观中一种为善男信女祈福消灾,超度亡灵而设坛祭奠神灵的宗教典礼。其方法主要由高功、经师诵经、掐诀、踏罡、存神,把信众的夸姣心愿传达给神灵,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实现一切夸姣的愿望。
道场分为:“祈福道场”(阳事道场)和“度亡道场”(阴事道场)两大类。
一、祈福道场
祈福道场:大则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禳解灾疫;小则为人们祈福迎祥、驱邪伏魔、消灾解厄,保佑人们事业有成,糊口幸福,财运亨通,灾消祸散,身体康健,运程改变。通过做这种道场,能够使人们的一切善良夸姣愿望得以实现。
1、祈求祈福转运,消灾解厄,化解小人、化解太岁、以趋吉避凶、防止事故、牢狱官非无侵、诸厄消除万灾化解。
以“道”相通,未下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天然大道的完整熟悉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题目。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题目,量力而行”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斯,并以道教思惟为基——大道相通,就未下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续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提高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对重要题目:人本侵犯天然,物欲侵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奉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题目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灾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施展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聪明,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挽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性能协调同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终极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奉与修炼、聪明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同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奉、修炼与秩序治理的同一进行设定——立足天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仍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天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天然共同聪明立足解决人道弊端,实现信奉、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治理。
4、不管个体的人,仍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天然大道,“隧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性”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同一,使得人类在知足世俗需乞降挽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临人道“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同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害,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泛起题目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题目。多元化的思惟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惟,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续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统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态度,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相宜。相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题目。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奉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题目永远需要不断调整、增补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糊口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弘远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增补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集团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同一。史实证实,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恰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熟悉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假如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以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以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熟悉。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同一,造化天生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无邪人、无邪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奉其,与其能量和聪明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最终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天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天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反天然规律),体现出信奉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同一,具有教化及挽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熟悉,以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天生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天生——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聪明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熟悉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劳,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门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需的能量与信息(灵性、聪明)。以此,以晋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役、冲突不仅发生在统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熟悉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熟悉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奉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奉、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统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因为“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熟悉。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同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聪明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聪明——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独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奉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固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统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假如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独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惟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同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熟悉,成为世界上独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不管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仍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聪明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惟,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熟悉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出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提高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藏身安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切当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天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越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假如人类违反天帝旨意,必定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假如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定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聪明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糊口“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外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灾难。只有晋升灵魂(元气)能量和聪明,向地球以外相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定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独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灾难独一归结为心灵(灵魂)灾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挽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奉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需的能量及聪明。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晋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轮回。以此,体现出(宗教)信奉与(元气)修炼的同一,详细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聪明,清静天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轮回,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天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施展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实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因为生命存在“有诞生必定有消亡”天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赛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施展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涵养增补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赛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挣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循环。
19、宗教对人类生存施展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因为人道弊端)人类在宗教信奉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题目。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奉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定有迷信,有正统必定有异化,宗教必定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峻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奉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题目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奉(宇宙)至尊的割裂熟悉与独裁独断——“唯我信奉才是真神,唯我信奉才是最高”。同时,恰是因为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题目。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统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定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前提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奉者以信奉与修炼的同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奉、修炼者。
祈求事业兴旺发达,生意兴隆通四海,秘法开五路财门,财源蕃庑达三江,运和亨通,万事吉利,顺利如愿。
祈求婚姻美满,夫妇和合,求婚求子求女,家庭辑穆幸福快乐,求福求禄求寿。
祈求家宅公司厂矿平安顺利,道法驱邪镇煞,洒净安神谢土。
祈求病愈灾消,防病避祸,愈恶疾。
悔罪祈福法会:化解久病不愈,服药无效,病情反复之类病患灾害。
放生大法会:代信众放生,广积阴德,延年延寿,荫泽子孙昆裔,福寿康乐,平安吉利。
祈求子女身体健康,开智增慧,学习提高,学业有成。
祈求官运亨通:文昌帝君护佑,小人远避,朱紫搀扶,官运亨通如意。
二、度亡道场
度亡道场是为去世的亲人所做的追思度亡道场。道教以为万物皆禀“阴阳二气”而生,一旦阴阳气衰,人则气散神衰而亡。人亡,阳神上升、阴魄滞地,魂飞魄散,各不相依,若有所滞,则魂被锁入丰都地狱,魄化为骷髅,沦于灰暗之中。于是设坛建醮,追摄亡灵,使已散之气得以凝结,永离丰都地狱之苦,同时寄托阳眷哀思之情和孝顺之心。
1、祈求超度先亡及亲友师长。
2、祈求超度误杀误伤的各类有情有灵生灵,死者安息而往生,生者安宁而延生,阴安阳乐。
3、祈求超改前世今生所造业障解冤释结大吉利。
4、超度灵婴。怀孕后不能顺产成人而夭折的婴儿(不论成形与否,含流产打胎等)称之为灵婴,它们会因不能成人而怨气特大,会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弃旧容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垂垂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听见,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气愤”。(《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色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推拿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恰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留意意念流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惟、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流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实在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永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邪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仙人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永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痛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邪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条件前提。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推拿、柔软体操、技击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以为可以永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认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以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正视意念流动,意念流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紧密亲密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假如没有节制,陷溺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以为房中是保精、摄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所以《黄庭经》说:“永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以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天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傲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留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糊口。《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倦怠,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以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摄生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限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老是夸大自己知道的一点,以为就可以羽化,实在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摄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斯可以不病”。葛洪以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紧密亲密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管理国家,必需“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需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摄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摄生方面有很多值得正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羽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摄生集叙》曰:“摄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摄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平淡之味——引者)。(《养生三要》)这些都是摄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永生羽化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很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推拿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做超度道场,能获解冤释结,消灾转运,吉利如意,朱紫搀扶,工作顺利,事业兴旺,婚姻圆满,家道兴隆。